在第81期清海無上師新聞雜誌「你可能不知道」專欄中,曾刊登了一篇由詹姆士•比恩(James
Bean)執筆的文章「失傳的聖經故事」,作者一開始即引述清海無上師對現行本聖經的不完整性的看法:「真正的聖經被鎖於某處,不許大家看,但是最近從某些古遺址中挖掘出聖經的部分遺失篇幅,其中有些篇幅提到『輪迴』。」
這些從古遺址中出土的遺失篇幅裡,有一部分是1946年一名埃及農夫在奈格漢馬第(Nag
Hammadi)發現的。當時該農夫挖出了一個裝滿手稿的陶罐,那些手稿是以「科普特文」(Coptic,由希臘文字母發展出來的一種埃及文)寫成,這些手稿的年代可追溯至西元第四世紀。歷史學家們認為,當時附近修道院的修士為了保存這些手稿,以免遭到破壞,因而將它們裝入陶罐裡埋藏起來。
這些包括《多馬福音》(The
Gospel of Thomas)在內的手稿出土後,「發現耶穌新語」的消息就開始在美國各地流傳,而其集結成的經典則被非正式地稱為「第五福音」。雖然《多馬福音》從未被列入任何已發行的聖經正式版本中,但是它的重要性卻不容否認。它包含了114則耶穌說過的格言,時間上可能與馬太、馬可、路加和約翰福音裡的資料一樣久遠。當獲悉在1800年代晚期,以希臘文所寫的《多馬福音》部分古卷已在埃及的奧斯萊卡(Oxyrhynchus)被發現後,這些經文的權威性更獲得進一步的證實。
不同於其他正典福音,《多馬福音》並沒有提到耶穌的生平,而只收錄祂的教理。比恩先生形容《多馬福音》是一部耶穌談論有關獲得開悟及尋獲天國的靈性格言集,其中有些格言也可在聖經的經文裡找到類似的語句,舉例如下:
耶穌說:「愛你的朋友如同愛你自己的靈魂,保護他們像保護你自己的眼眸一般。」耶穌還說:「你看見了朋友眼中有棉絮,卻看不見你自己眼中有樑木。當你除去你眼中的樑木後,才能清楚見到朋友眼裡的棉絮已不復存在。」(史蒂芬•派特森與馬文•梅爾翻譯)
這些話與正典《新約》馬太福音7:1-5
極為相似:
「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甚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甚麼量器量給你們。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樑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樑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這假冒偽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樑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而《多馬福音》中的另一段話則與清海無上師的教理很相似:
門徒說:「請向我們示現您所在的等級,因為這是我們必須尋求的。」耶穌回答他們說:「凡有耳的人要聽好!人的內在有光,這種光會照亮整個世界。如果沒有讓內在的光散發出來,世界將變成黑暗。」(史蒂芬•派特森與馬文•梅爾翻譯)
以上這一則格言,令我們想起第148期新聞雜誌所刊登的一篇師父1992年於福爾摩沙的開示。師父在開示中說道:「我們修觀音法門,內邊的光是無量無邊的,內在的和平和愛力是不可思議的…。我們在福爾摩沙修行,不是只利益福爾摩沙的人而已,我們所散發的光可以遍佈整個世界。」
從以上所舉的例子中,可以見證古代與現代明師教理的共通之處,也說明上帝真理是超越時空的。
除此,這部分新出土的《多馬福音》,還提供給世人更豐富的觀點--當人們在閱讀現行「欽定」本的聖經時,又多了一份可參考的依據。譬如,《多馬福音》記載了耶穌這位偉大的明師對弟子們的教導:「我們來自於光,來自於光形成的地方」,「一個完整的人將充滿榮光」,以及「從我口中汲取之人將變得和我一樣,而我也將成為此人;奧祕將會展現於此人面前」。所謂「從基督口中汲取」,只是一種比喻的說法,主要是形容『聆聽內在音流--上帝的宇宙之音--的印心過程』。
因此,像《多馬福音》這些經典的發現,不僅讓世人對耶穌的生活與教理有了更完整、更深入的認識,同時也讓二十一世紀的讀者更明確地了解到耶穌確實曾經是一位在世明師,祂幫助世人透過靜觀內在的光和音,直接與上帝連線,這和當今清海無上師所宣揚的教理完全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