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共修會
 

另一個溫暖的家─桃園共修會

福爾摩沙苗栗觀音使者

活動多是特色 修行收穫一籮筐 回饋與前瞻

(內圖省略)圖說:共修前先看師父的錄影帶。

活動多是特色

 除了每週固定共修兩天之外,部份同修甚至還北上,參加台北共修會;每星期日在西湖的全省共修,當然更加不會錯過!

 基於使修行與生活調和並進,不要過於極端的原則之下,桃園小中心常不定期舉辦聯誼活動,諸如郊遊踏青、聚餐、球類比賽,游泳及陪小孩放風箏等等,以增進生活情趣,聯繫同修感情。有些上班及在學的同修常來不及吃飯,就趕來共修,有幾位師姐總會特別準備點心,大夥兒待共修完畢後,聚在一起共享,一邊交換修行心得,氣氛融洽得好比一個大家庭。因此桃園同修的向心力普遍都很高,參加中心內的工作也很團結合作。

 這陣子師父指示各小中心可以開辦烹飪課,教大家煮素菜,桃園小中心因而先試辦了一次烹飪比賽;當天參賽的同修皆露出拿手絕活,每道菜餚都精緻美味。誠如師父所說,只要用一點心,研究調味和美感,煮出來的菜一定好吃!

 由在場同修充任評審,不僅有機會大飽口福,幾位廚師的烹飪才藝也獲得肯定,亦達到師父要大家彼此觀摩、互相學習的目的。齒頰留香的同時,同修們更進一步體會到師父具體而微的愛心。

修行收穫一籮筐

 聯絡人趙師兄表示:「接近師父的機會增多了,才更能認識師父偉大之處。」他記得有一次,師父剛結束國外弘法返抵福爾摩沙,還未休息片刻就帶領著出家眾,前往桃園共修。當時由他陪同師父,步上幾級樓梯後,師父已全身無力,必須由侍者攙扶,才能走到共修會場。當他知道師父已數日未進食時,忍不住掉下眼淚。以前雖然常聽聞師父為了滿足徒弟的渴望心,而不顧自身的疲累,藉著這次親身的經歷和證明,趙師兄對師父無我奉獻的精神更為敬佩。他一面牢記著師父的叮嚀─要公平、公正、公開的服務同修,不能有分別心;另一方面又擔心自己不能達到師父的要求,因而經常祈求內在師父加持教導,讓他有足夠的愛心對待每位同修。

 修行與日常生活遇到的任何疑難雜症,小中心聯絡人總是被第一個徵詢的對象,不僅要輔導新同修,助其建立正確的概念,一方面還需處理一些好奇的質詢。趙師兄的太太,也是印心的同修,當她面對一天數十通電話時,仍要求自己一一耐心的回答,趙師姐認為做師父的工作,每天一定要打坐足夠四小時,才能勝任愉快。

 師父指示的任何一件事,若能立刻照著去做,一定會產生圓滿的結果,早期桃園同修對此有切身的體驗。數年前師父首度到桃園共修,得知有位師姐的先生(沒有印心),因有所誤會而態度很不友善。師父為此特別開示,夫妻共修或家中有小孩印心的同修,可以去那位師姐家拜訪,協助溝通調解。透過友善的問候,讓他的先生明白,修行並不會妨礙家庭生活,反而能促進家庭氣氛的和諧與安穩。果真在師父的加持下,不可思議的轉變發生了!那位師姐的先生不再阻擋她修行,並主動開車送她們母女前往西湖道場共修,後來師父出國弘法時,他還專程到機場送機,只為了看師父一眼。

回饋與前瞻

 談到將來的發展,添購福音車,積極將師父寶貴的道理傳播給有緣的地方父老,已成為桃園同修們一致的期許;另外聯絡人也著手策畫加強社會公益活動。畢竟修行的目的是要加持整個世界,同修能效法師父圓融中道的典範,將修行後增長的智慧和豐沛的精力,靈活的運用在服務社會的方面,突破了傳統觀念,修行總是侷限在固定角落、不問世事的苦修形象,這在靈修的旅程上顯然已跨進了一大步。

(內圖省略)圖說:中心內經書流通處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