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開示

 

剛柔並濟才完美

清海無上師以中文講於香港沙田天山道場1994.4.6

孔子與四位弟子仁與不仁狀元助友的不仁故事
知道剛柔才是真正的好人更高的仁慈
平凡就是道明師隨情況謙卑處事

孔子與四位弟子

 子寫了一個故事,這故事有關孔子和他的弟子們。有一個人叫子夏,他問孔子:「顏回是什麼樣的人?」孔子的弟子很多,有一個叫顏回是不是?(有人答:是)孔子說:「顏回比我仁慈!」比孔子仁慈,不是我!我什麼都沒有,誰都比我仁慈啦!(師父及大眾笑)他繼續問:「那子貢是怎麼樣的人?」孔子就說:「子貢辯才比我好。」比孔子好的意思,不是我,我什麼辯才都沒有啦!根本不算在內。就怕有時候說「我」、「我」、「我」,你們不曉得「我」是誰(大眾笑)。

 子夏繼續問孔子:「那子路呢?子路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孔子就說:「子路的勇氣比我高啦!」孔子高的意思,怕你們誤會,認為是「我」(大眾笑),我勇氣很多(師父笑),有什麼人打我的話,他就會知道我的勇氣多高,因為我會馬上跑掉(師父與大眾笑)。子夏就繼續問:「那子張呢?子張是什麼樣的人哪?」然後孔子就說:「他比我莊嚴得多。」他比我嚴肅的意思,不像我那樣,一天到晚講笑話。我還沒有下來看你們以前,我們在山洞已經笑了好久才下來。

 然後子夏就站起來問孔子:「那為什麼他們四個人還跑來這邊跟你學呢?」(師父笑)他們四個在某些地方都比他高,怎麼還來跟他學習呢?孔子就說:「你坐下來!」(師父笑)他站起來好激動。「你坐下來,我告訴你,你不知道啊!顏回他知道仁,不過不知道不仁的時候。」仁是仁慈的仁,不過不知道該不仁的時候。「子貢,他知道辯白,但不知道不該回答的時候。」意思說當一個不懂辯白的人,懂不懂?不是什麼都知道,每次都辯,這樣人家會覺得煩!是不是?不過我們先唸完以後我再評論,才比較過癮,或是隨便評論好了。隨便啦,我又不是金聖嘆,一天到晚在文章下面加評論,我隨便亂評,上面、下面、頭啊、頂啊,我都評。

 孔子他繼續講:「子路知道勇,不過不知道該怎麼怕。」懂不懂?不知道該裝怕、該知道怕的時候,也不是「怕」啦!意思說該軟弱的時候。他這樣子,不知道該軟弱的時候。「師啊!」意思說子張啊,「師啊,很莊嚴,不過不知道應該通融、合眾的時候。把他們所有的優點合起來交換我不夠好的那些地方,我也不想跟他們交換。」他們既然那麼好,把他們全部比他好的地方合起來,然後交換孔子比他們不好的地方,孔子說他不想交換。所以那四個人應該來這邊拜他為師,沒有二心的,意思說沒有退心、沒有反悔的心。

仁與不仁

 這故事很棒啊!你們有沒有看過?你們覺得為什麼會這樣呢?為什麼應該知道仁慈,然後也知道有時候應該不仁慈的,你們誰知道?我們世界的人都很尊重仁慈的人,是不是?那為什麼這裡又說有的時候應該不仁慈才好呢?你們誰知道為什麼?

 「仁慈」是什麼意思啊?就是一個人對誰都很有愛心,是不是?很寬容、大量,很了解、很容易原諒他人,一點都不責怪人,都是愛心對人,這叫仁慈。看到人困難的時候就愛他、就幫忙,看到人家弄錯就諒解,那為什麼我們不應該擁有那種品質呢?為什麼我們不應該每次都這樣做呢?這樣不是比較好嗎?為什麼孔子卻說,應該知道不該仁慈的時候?那是什麼意思啊?誰知道?快點!(有人答:對待壞人的時候。)(有人答:就是能愛人能惡人,惡人就是對人不仁慈,兩樣都要有。)

 對,兩樣都要有,陰陽都要平均,該仁的時候就仁,該慈的時候就慈,該不仁還是要不仁,才是真的好,我意思是這樣子。 

 什麼情況應該仁慈、然後什麼時候又應該不仁慈呢?比方說我們有一個朋友,他有困難,我們身為好朋友當然應該幫助他、拿錢給他,讓他經營生意,以後他自己獨立。如果有錢他可以還給我們,就算不還,我也不怎麼很在意。如果我們很有錢,我們的朋友拿去用,我們也不會在意,或是我們的弟弟、哥哥、親戚拿去用,我們不會在意。 

 不過那個人他不拿錢去經營,卻拿去做壞事,賭博、抽菸、喝酒,做亂七八糟的事情,然後又來跟我們要錢,那個時候我們不能繼續仁慈下去了!如果幫助他做壞人、做一個依賴、不獨立的人,我們越對他所謂的仁慈,我們越傷害他,他越來越沒有獨立的精神,越來越不發展自己的能力,越來越變成一個依賴的人、一個軟弱的人、一個沒有廉恥、沒有良心、沒有任何人格的人,那就不值得我們把他當朋友。這樣我們不僅失去一位朋友又傷害他,他的人生會越來越落魄,根本不能自己站起來。

狀元助友的不仁故事

 我們中國人有一個故事,我不曉得是中國或是悠樂的故事,劉平和楊禮,不管是中國人或是悠樂人啦!總之有兩個朋友,兩個讀書人,一個讀書比較辛苦,然後他就考上狀元!在朝廷裡面當大官,後來光榮歸故里;另外一位朋友吃喝玩樂比較多,雖然他很有才華,兩個人才華差不多,不過那個人比較懶惰,不多學習,所以就沒有考上狀元。考上的朋友當了官之後心很好,還記得他的朋友,因為他們兩位以前是很好的朋友,他想起他的朋友現在一定不好過,所以就叫人去找他來。

 他朋友來的時候,狀元卻假裝在房裡忙,讓他的朋友在外面等了好久。朋友再問的時候,他假裝派一個小官出去招待,陪他吃飯,給他亂七八糟的東西,跟給那些部下或很貧窮的人一樣的、不怎麼好的東西給他吃,沒有好好對待他。朋友想看那位大官,這位大官又裝忙,說等一下,或改天再來等等!改天他的朋友再來,狀元又對待他差不多,後來那個貧窮、考不上狀元的朋友覺得很不滿、很瞋恨、很丟臉啦!就不再來找那位考上狀元的朋友。他回家後好煩悶哪!(師父笑)每天這樣煩悶。突然在他最悶的時候,不想活、什麼事都不想做的時候,他遇到一位女孩子,很漂亮、很漂亮,又很高雅,不過穿著打扮比較平凡。

 她突然出現,兩人相遇認識,那個女孩子鼓勵他,她知道他的心情,知道他困難的情況,被朋友背叛等等,她就養他,她說:「沒關係,你繼續讀書,我可以織布,可以做很多手工幫你忙,我還會求裡面師父幫你,你不用擔心。」(師父與大眾笑)因此那個男孩子才安心讀書。他答應她說,他會讀書,考上狀元以後會娶她當太太。那個女孩子也沒有講什麼,只說:「到那個時候再說啦!你先努力讀書,這是小事情,以後再說!」她總是這樣講,他要跟她有什麼關係都不行的,那位女子都說你先努力讀書,不能分心在男女愛情上面,這件事情還很遠,先考上狀元再說啦!她繼續養他讀書,下一次他就考上狀元啦!

 考上狀元以後,他第一個要見的人就是那個無聊的、背叛他的、卑鄙的那個狀元,也就是他以前的朋友。他馬上去看他,很誇揚地帶很多部下來,讓朋友看看他現在也是狀元了 ,想罵他那個不好的朋友,以前待他怎樣不好等等,他想一直罵下去,才罵一半而已,以前的那位朋友就跟部下小小聲講了一句,部下跑進去帶出來一位女孩子,新的狀元一下子就認出來,那個女子就是三年來養他讀書的女孩子嘛!他就問:「妳怎麼在這裡呢?」舊的狀元說:「她是我的太太!」(師父與大眾笑)

 聽懂嗎?他為了朋友犧牲他的太太,叫他太太去那邊養他、鼓勵他讀書,不讓他墮落下去,不要浪費了一個人才、埋沒他的才華。朋友當然不懂,不懂狀元朋友的好心,一直認為他對自己不好,還想罵他報仇,後來知道了,他就跪下去拜他,兩個人抱在一起感動地哭。這個故事你們一定知道噢!不是中國的故事啊?這在悠樂很出名的(師父笑),這就是君子的不仁。有時候小人之仁反而會傷害人,不過君子的不仁慈,真的很難得,可以幫助很多人,可以幫助自己、幫助別人,是真正的仁,所以有時候也該知道怎麼不仁,懂不懂師父意思啊?

知道剛柔才是真正的好人

 透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了解孔子他所講的:知道仁、有仁慈,不過也應該知道什麼時候不仁;那就是指要懂得善用剛柔。不然的話,我們就執執著著,抓我們仁慈的那種品質。如果我們不放下也不好,有時候也要放下啊!比方說我們有寶藏,遇到戰爭的時候,我們當然會把寶藏包起來;金剛、黃金、瑪瑙、珊瑚包成一包,揹在身上抓著不放,去哪裡都要揹著,揹到安全的地方為止。不過到了安全的地方也要放下來啊!或是有親戚朋友挨餓的時候就要拿一些出來賣,換錢哪!換錢買東西給他們吃,不能為了要珠寶就不管別人。所以仁跟不仁應該並用,知道應用的話,不仁就是仁;不知道應用,仁就是不仁,仁就是惡。

 很多人利用「慈悲」這個字,認為一個人應該慈悲為懷,從頭到尾都慈悲,一天到晚都是笑嘻嘻,無論誰來都「善哉!善哉!」(師父與大眾笑)那個是笨,木頭佛才這樣做,做人不應該這樣子,君子要知道應對,要知道進退,要知道剛柔,才是真正的一位好人。所以孔子在這邊說:他不比顏回仁慈,就是因為這樣,因為他有時候不仁慈,有時候他好像把仁慈放下,對人不很仁慈,所以他才說顏回比他仁慈。因為也許顏回一天到晚都是仁慈的,不知道什麼時候應該說「不」,說「不懂」或是「不行」,懂不懂!事事都是「行」、「行」、「行」,這不是仁而是比較愚蠢了一點。

更高的仁慈

 所以即使顏回很仁慈、很有愛心,不過缺少沒有愛心那個部分,不知道什麼時候應該放下愛心。所以為了真正的愛心,為了更偉大的愛心,他才要來跟孔子學,你們了解師父意思 ,並非孔子不知道怎麼仁慈,不過他知道更高的仁慈。所以我們說一位成道的人,他並非慈悲的,他不是像我們人類想像的那麼慈悲,他的行為、他的作法不是像我們所想像的在道德、仁、義、禮、智、信那種框裡面,懂不懂?他超過了 。他該進來這個框裡他就進來,他該跨出去,為了幫助更多的人、為了侍奉更偉大的理想,他會跨出去,懂不懂?他來來去去很自由自在。我們多數的人只能在這個框裡面,不知道怎麼跳出去,不知道怎麼回來,不知道怎麼出去,就不太一樣,比較死板了一點,像單行道,知道去不知道回啦!

 同樣,像子貢,他有辯才,他很會辯,不過他不知道什麼時候應該不辯、應該當一個單純的人,不知道的時候就應該說不知道,也不應該什麼都知道。該知道的時候都知道,不該知道也不用知道,不知道也可以說我不知道,因為我不用知道那種東西,不知道我不會死啊!我該知道的東西,我該做的都知道,不該做、不該知道,我就不管它啦!

 即使說知道,不過有時候也不知道。有一些人你問他什麼,他都有一個答案的(師父笑),人家講不過他,有時候人家太累了,不想跟他辯,不過並非這樣子就表示他全部都知道,他太好奇、好勝,什麼都要知道,什麼都要了解,這樣子有時候會很累,然後你下不了台,你不能當一個有時候很平凡、很單純的一個小孩子,不懂得辯論,誰贏你都沒有關係。

平凡就是道

 今天看這個故事,我覺得安慰自己一點,因為有時候和人家辯論辯不過,對方一直講一大堆經典、一大堆什麼理論,我也覺得很有道理(師父與大眾笑),然後我就輸了,回家後覺得當無上師怎麼那麼丟臉呢 ?(師父與大眾笑),然後又想,唉呀!反正沒有臉了,管它丟在哪裡(師父笑)。今天看到孔子說:有時候講話也要結結巴巴。他意思說,子貢是辯才無礙,他的辯才很好,不過他不知道什麼時候要結結巴巴 。我們結結巴巴又有什麼用呢?這不表示我們沒有辯才,不過我們不是每次都要贏,不是每次都要那麼了不起,如果一個人時時刻刻都了不起,會讓人家受不了!他自己也受不了自己,如果不知道偶爾要結結巴巴,不習慣那個樣子,而且常常都贏,萬一有一天輸一次,會自殺的!因為不習慣、受不了。那種人是太死板了!

 所以在這個世界上不能太完美,你們懂不懂?不很完美就是完美,意思說知道什麼時候好,知道什麼時候做什麼,知道什麼時候辯白好,知道什麼時候不辯,當一個啞巴、聾子也好,有什麼關係,那才是自在從容安詳。時時都想當好人,保全好名譽,誰講什麼你都能辯,未免太無聊了一點,太不婉轉啦!不完美,而且不好玩(師父笑),時時都一樣就不好玩了!

明師隨情況謙卑處事

 孔子又說,子路比他勇敢,不過,那個人不知道有的時候應該做個軟弱、害怕的人。有時候應該這樣,真的應該!上一次已經告訴你們菲律賓的事情,他們用武力控制我們,當然我們也可以激動,我們人也蠻多,不過如果兩邊都硬,兩方會打起來,你覺得這種後果好嗎?當然不好,是不是?第一 :我是客人,而且在別人的國家。第二:我們是修行的人。第三:我們是要來幫忙的,不是要來把情況弄更複雜,使誤會更深,對兩邊都不利,是不是?所以那個時候,如果師父不軟、不走,不裝成害怕他們那種武力、不讓路的話,那就會很 麻煩,會很複雜、很煩,對悠樂難民不一定有什麼利益。如果我們贏了又怎麼樣?等一下還是要買機票回去啊!(師父與大眾笑)又不能永久留在那邊,做事不能太衝動,不能用成敗論英雄。

 所以以前或現在,我們中國學武的人或武師、老師,都叫人不能隨便把武功亮出來,要一直忍,忍到不能忍為止,為了防備才反攻,不可以隨便挑戰,也不可以人家一挑戰就馬上衝過來,表演自己的武功,是嗎?並非沒有勇,並非沒有武,不過忍下來才是真正的武功,不打人才好。

 當然,迫不得已的時候當然也要用,不過並非隨時都要亮出來,讓人家知道我們誰都不怕、我們武功多高、我們多有才華、我們多有力量。所以在這個世界,有時候明師也是應該隨自然、隨情況而謙卑的處理事情。像釋迦牟尼佛,他神通那麼多,大家要跟他比神通,他都不比。耶穌基督他也有那麼多神通,聽說人家要釘他,他知道命當如此,應該被釘才能夠救眾生,他就讓人家釘。他並非不能跑,他也可以跑,不用說到用神通 ,因為他徒弟很多,他已經先知道他時間到了,不是不知道,他可以跑,不要說用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