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德州休士頓 戴安娜•羅伯特師姊(原文為英文)
通過評估人們當前的腦波類型,並發展那些與之相對應的最佳意識狀態,每個人都可以發展出更偉大的創造力、改進關係、體驗高等的心靈淨化、更容易地面對壓力、促進身心健康、更深入靈性,這就是高等心靈活動的前提。 安娜•懷思於70年代中期在英國著名心理學家馬克思韋爾•凱德的指導下進行這項研究工作,而書中介紹的這種結合靜坐與科技的方法是她後續的研究結果。 首先,她顯示腦部電脈衝的頻率(腦波)與心靈的某些主觀的體驗狀態有相關,並可一再重複驗證,這些腦波經由特殊改製的腦波圖(EEG )儀器可測量得到。根據書中圖示,腦波按其頻率可以分為下列幾類: (1)最高頻率的腦波,β波:與涉及認知活動和邏輯思維的活躍意識狀態相關。 (2)次高頻率的腦電波,α波:與白日夢和視覺體驗(作者又稱之為聲色的體驗)有關,是一種放鬆、不執著、高接受度的心靈狀態;這種腦波非常重要的是聯結意識與無意識狀態,也是介於β波意識狀態與低頻率腦波意識狀態之間的橋樑。 (3)θ波的頻率低於α波,它跟潛意識相關。潛意識是意識與無意識之間的臨界區,儲存極大量的記憶、感覺和情緒,是意識所不知的,卻深深影響我們的態度、信念與行為。θ狀態可視為創造力和靈感的倉庫。 (4)δ波頻率最低,它構成了無意識,δ波出現於其它類型的腦波測不到的深睡眠期,也出現於與其它類型的腦波相混合的清醒狀態;它與高度本能、直覺和同一體等心靈狀態相關。
懷思指出,沒有哪一類型腦波優於其它類型,它們猶如交響樂中的音符,組合產生了刺耳或和諧、美妙流暢的心靈樂曲。最終目標則是達到「醒悟」的腦波類型(見圖1E),其β、α、θ、δ波彼此之間有恰當的比例與關係。那時,一個人可以同時體驗到δ波狀態的直覺與同一體,θ波的創造性、靈感、洞察力和靈性覺悟,α波的橋接能力和放鬆、不執著的狀態,以及β電波的意識過程。 作者身為一個治療師和靜坐指導教師,從她多年的實踐中累積了許多腦波類型圖,並附有受測者當時的體驗報告,而這些受測者從初學打坐到高度發展者都有。其中許多靜坐體驗對觀音法門的同修來說並不陌生,作者還提出了明確的說明,好讓人們可以將自己的內在體驗與腦波類型相對照。她詳列了許多主觀感受的指標,從多數是持續性的β腦波到均衡的醒悟狀態及高度發展的腦波狀態都有,例如:不易平靜的心;發癢、分心、不專注;感覺從睡眠中被拉回;間歇閃過鮮明圖像;飄浮或輕飄飄的感覺;持久的清晰圖像;感覺失去身體界限;意識清明狀態;深深的滿足感;高度敏覺、平靜、不執著;解決問題的靈感直覺;感覺被光所圍繞;感覺高度靈性領悟;充滿喜悅及說不出的詳和;以及感受到對宇宙有更廣大的了解。當然,若沒有作者所用的特殊EEG 儀器,人們對自己實際的腦波類型將只是一種猜測,然而她提供了每種狀態的詳細感覺讓人可以對自我評估有些信心。一個人精進修行直到獲得並能持續保持前面提到的醒悟的腦波類型,然後他可以再進步到可測狀態中最高的「完全進化」的心靈狀態,那時他的無意識已變為有意識,其意識、潛意識和無意識之間沒有分隔與限制,他感覺到與萬物同一體。(圖二)
為了讓我們更深入修行中所還沒有完全進入的腦波狀態,作者提供了大量的建議,似乎是很有幫助的。譬如像對我這樣一個以β波為主的人,學習分辨和確認一晃而過的α、θ、δ狀態,它們就變得越來越明顯了。她也提到一些修行過程中的困難,包括有時會出現身體的、情感的和精力過盛的反應。這些建議是非技術性的常識,都是從作者豐富的諮詢經驗中磨礪出來的。 書中主要強調如何在世俗生活中發展自我主宰的最佳狀態,然而作者同時也指出長期精進靜坐有可能可以獲得覺悟及對宇宙的認知與互動產生深度的改變。總而言之,這是一種對靜坐過程精彩而清楚的機械論的解釋。有趣的是,基本上它是從生物科學的觀點來寫,儘管這跟我們平常對靜坐的解釋所持的角度並不相同,但本書在很多方面所講的修行路上所遇到的指標和我們的體驗都是一致的,可以說是以客觀的事實支持了我們這些原本高度主觀的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