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專題報導

< 高職教師篇 >




福爾摩沙台南張萬珍師姊

  數年前,我曾在自家附近的一所私立高職任教,教授心理學的課程。「心理學」顧名思義,應該是一門可以幫助人們瞭解自己和他人心理的學問,但其實我內心很清楚,這門學科對人性以及人存在的意義等方面的探討,都十分粗淺有限,因此,對於許多心理問題和所引發的痛苦,也無法提供實質的幫助。

 對學生們而言,這些課程並不能解答他們內心深處的疑惑和滿足他們對知識的渴望,充其量不過是另一門必須打起精神來應付的功課罷了。然而,在教學過程中,曾經有兩次很特殊的經驗,使我瞭解到這些孩子心理的需要,也使我對於「人性」有了深刻的體悟。

 一次是在講述關於「智力」的理論時,我告訴學生,最初在法國開始這項研究和理論時,並沒有把「智力」視為一種永久不變的天生能力,因為能力的發展有快、有慢,有的人在某些方面表現較好,有的人則在其他方面比較有興趣,大家各擅所長。而且所謂的「智力測驗」所得到的指數,多半只是知識性學習的結果、或是邏輯思考的能力,我們人類的潛能和天賦比這些還要更多、更廣,所以,不應該拿學業的成就或智力測驗的結果來評斷一個人的能力和價值。

 當時學生的反應十分不尋常。通常上課時,全班都只有部分學生在聽課,總有些學生是在聊天、休息、或低頭看書,但當我在講述這些道理時,全班突然變得十分安靜,所有的同學都專心地凝視著我。從他們充滿著渴望、感動的神情中,我知道這是個困擾他們許久的癥結,而這個癥結今天被我打開了。接下來在每一個我所任教的班級,都發生了相同的情況,更使我體認到這些念高職的孩子,只因為學業成就的關係,在這個社會和教育體制裡一路走來,背負著別人對他們、以及自己對自己錯誤的評斷,忍受了許多不必要的苦。

 另一次是講到兒童期(大約是六到十二歲)的發展。在這個時期的孩子,其實並不懂得「成績」所代表的意義,他們之所以追求好的學業表現,是因為當他們有好的成績時,成人會因而對他們表現出讚賞、鼓勵和肯定,也就是會給予他們更多的「愛」,因此,這個時期的孩子是為了要得到更多的「愛」,而努力追求課業的成就。當我提到這個論點時,這一群平時嘻嘻哈哈的青少年再度顯現出不尋常的專注。

 後來我因為繼續進修而離開教職,但常在各地碰到教過的學生。面對過去教學生涯、面對他們,我感覺到很自在、很坦然,因為我心裡明白,當初任教的時候,雖然面對來自整個學校以成績掛帥,用分數判斷、控制學生的壓力,但仍堅持自己的理念,以愛心教育他們。雖然這使得我在當時沒有成為教學成績最優秀的老師,但我真的慶幸自己做對了。



教師節專題報導
* 宇宙完美的
教育方法
──觀音法門
* ~ 快樂小教師
* ~教授心理學的
意外收穫
* ~教育不二法門
--包容、欣賞、 接受、關懷
* ~點 燈

線上下載126期
新聞雜誌

News No. 126
目錄